云从科技本周启动新股申购:3年巨亏20亿,流血上市后能否顺利输血?


    文|王元石
    一旦上市,就好比走出“象牙塔”的学生,云从科技将进一步面临市场对其商业化进展的叩问。
    踏过艰难而漫长的上市之路,云从科技终于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自2020年12月递交上市申请,到去年7月完成过会,再到日前科创板获准上市,云从科技终成“AI四小龙”中的首位登陆A股的成员,于本周正式启动新股申购。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行业野蛮生长的红利期已过,AI赛道的投资语境也悄然改变,挤破头流血上市远非终点。去年底在港股抢跑上市的商汤科技,市值一度突破2700亿港元,此后却一路震荡下跌,至今已缩水约1200亿港元。
    接下来的路,是泥泞还是坎坷,云从科技会怎么走?
    【深陷亏损漩涡】
    众所周知,AI企业当前普遍陷在亏损泥潭中无法自拔,云从科技同样也不例外。
    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云从科技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40亿、-8.13亿和-6.32亿元,三年来亏损总额高达20.84亿元。
    大额烧钱的主要原因,是云从科技研发投入占营收大半,几乎等同于总成本的四分之三。2019年-2021年,云从科技的研发费用分别为4.54亿元、5.78亿元和5.34亿元,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营收的占比为59.39%。
    此外,将云从科技拖入亏损旋涡的另一原因,是毛利率过低。2019年-2021年,云从科技主营业务毛利率依次为38.89%、43.21%和36.76%,呈波动下降趋势。
    云从科技的主业分为两块,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2021年,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营收占比为87.28%,但其毛利率近三年的平均水平只有27%左右。
    同“AI四小龙”的其他三家比较,云从科技的整体毛利率水平垫底。商汤毛利率自2020年开始达到70%以上,旷视毛利率接近60%,依图毛利率为63%。
    投入和成本高企,但收入却并没有随之水涨船高。2019年-2021年,云从科技营收分别为8.07亿元、7.51亿元、10.70亿元,增长缓慢且不稳定。
    同期,商汤科技总营收依次是30.27亿元、34.46亿元和47.00亿元,云从科技的体量不到商汤的三分之一。同样受疫情冲击,商汤科技在2020年取得13.84%的增长,而云从科技却同比下跌6.44%。
    在招股书里,云从科技对扭亏为盈作了《未来可实现盈利的前瞻性分析》:预计2025年营收40.11亿元,2022年至2025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到33.6%,综合毛利率达到50%左右。
    可依据眼下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云从科技要想在2025年扭转亏损局面,说易行难道阻且长,存在不小的挑战。
    【“国家队”的痛】
    “AI国家队”,是云从科技一个独特而醒目的标签,使其常常处于行业聚光灯下。
    云从科技是由曾以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身份引进回国的周曦博士,于2015年创立的,团队也大多是中科院、中科大专家背景出身。
    据公开数据显示,云从科技成立至今,累计募集资金超过30亿元,国新资本、中网投、国改基金、广州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等多家国有及政府基金均为其股东。
    中科院和国资背景、让云从科技成为“AI四小龙”中最根正苗红的一支。
    也正因为如此,云从科技的客户以B端和G端为主,客户集中度很高。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云从科技前五大客户集中度分别为51.83%、27.92%和69.58%。
    过于依赖此类客户,导致云从科技存在回款缓慢、议价能力弱等桎梏,而这又会加重云从科技现金流层面的压力。近三年,云从科技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现金流净流出超过15亿元,截至2021年末,云从科技资金余额仅8.52亿元。
    AI赛道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技术创新周期长、投入高、突破难。当前的现金流规模,显然无法支撑云从科技在研发上持续投入,会影响后续核心竞争力的打造进程。
    而自2020年5月以来,云从科技在一级市场再未斩获融资,亟需外部输血,只能寄希望于上市这唯一的道路。
    据了解,此次云从科技申购发行价格为72元,拟公开发行股票1.12亿股,预计募资39.31亿元。此次募资,主要是为了夯实现有业务以及补充资金。
    一旦上市,就好比走出“象牙塔”的学生,云从科技将进一步面临市场对其商业化进展的叩问。
    【行业竞争加剧】
    AI行业的投资热潮,在光环笼罩的2018年达到顶峰。彼时,站在风口上的“AI四小龙”,在3个月间拿到了100多亿元。
    但当看到被吹得天花乱坠的技术久久难以落地,短期回报率表现不佳,讲述的故事越来越乏善可陈,资本也逐渐不再狂热,在回归理智中观望或撤离。
    AI企业坐着拿钱的美好时光倏忽而去,获得资本青睐变得困难。曾看好AI赛道的李开复甚至在2020年直言,“靠AI概念忽悠投资人的时代过去了。”
    而随着技术普及、竞争加剧,“挤泡沫”蔓延到技术层。不仅硬科技的资金加速流向自动驾驶、机器人等高速发展的领域,AI行业遭遇断崖、走下神坛的同时,行业内的内卷也愈发激烈,同质化竞争严重,特别是“AI四小龙”之间业务交织重叠。
    对于云从科技而言,发展的侧重方向在安防与金融方向,此二者早已是AI应用落地的必争之地,独特性不足,护城河难言巩固。
    更大的威胁来自于其他领域的入侵者,近年来,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凭借自身优势,持续布局提升AI能力,并同业务结合密切。而海康威视等传统硬件设备商,也在AI领域大笔投入,侵占软件和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市场。
    和这两类竞争对手相比,云从科技等AI企业在资金、技术、客户上难有什么显著的优势,细分赛道天花板在不断被拉低。照此趋势发展,专门的AI企业未来的生存空间不容乐观。
    总而言之,上市远非上岸,抢跑容易冲刺难。即使敲钟挂牌了,也可能出现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的情况。外部输血治标不治本且难以长久,真正的改变还得是早日打破亏损魔咒,提升自我造血和变现能力,毕竟不能带来真正商业价值的企业,早晚会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