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爆炸!小米AI眼镜首周销量出炉 | 沉默的螺旋

AR圈

    按语:这篇文章原本只是发在XR研究院内部,并无公开发表的打算。毕竟我们并没有拿小米一分钱,实在不愿卷入不必要的纷争。但会员们看后纷纷鼓励,认为该说的话还是要说,于是才有了这次公开发声。
    正文:
    根据XR研究院调研,小米AI眼镜发布首周销量约7万台(含线上线下等所有渠道)。XR研究院预测,小米AI眼镜生命周期(一年)总销量30~40万台。
    小米AI眼镜问世后,网络舆论场风云突变——材质廉价、拍照效果差、发热严重等"槽点"如潮水般涌现,甚至有媒体抛出40%退货率的传言。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冰冷的销售数据时,却发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现实。
    这一周的销量,已是诸多竞品半年的成绩……有“友商”对此深感"心态爆炸"。
    为何网络上负面声音如惊涛骇浪,现实中的销量却如春风得意?
    数字谣言的逻辑陷阱
    首先,我们不妨用基本的商业逻辑来审视那个"40%退货率"的传言。
    稍有产品运营经验的人都知道,RMR(Return Merchandise Rate,退货率)超过5%就已经是行业警戒线,而大厂的RMR通常控制在2%以内,华为的RMR更是控制在1%以内。40%的RMR在任何行业都是灾难性的存在。
    对于新品来说,RMR的容忍度可以适当放宽,但即便如此,任何公司都不可能容忍40%的退货率。对于小米这样的公司来说,RMR达到40%必然引发公司问责、部门老大下岗的严重后果。作为业内人,纵使无法获知正式的RMR数据,了解小米AI眼镜团队的近况并非难事。业内的朋友只要和小米开发团队稍有接触,都能了解到相关团队目前运转良好,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下一代产品的开发。
    面对这样的传言,小米官方选择了沉默。这种看似"不作为"的策略,实际上体现了对传播学规律的深刻理解。正如著名的"斯特赖桑德效应"所揭示的那样,越是刻意澄清和反驳,越容易让谣言获得更大的传播声量,最终陷入"越洗越黑"的困境。
    存量用户的数字魔法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小米庞大用户基数所蕴含的威力。2024年小米月活用户已达6.41亿。即便按照保守计算,仅以3亿活跃用户为基数,转化率的概念也变得异常有趣:
    仅需1%的转化便可收获300万销售,千分之一即为30万。
    换言之,即便产品存在千般瑕疵,凭借这一庞大的用户基数,哪怕是微乎其微的转化率,也足以在销量上数倍于甚至数十倍于“当下的友商们”。
    满意的用户如潜水的游鱼,在产品的功能海洋中静默游弋——"还行,打电话、听歌挺方便的",但他们鲜有动机去撰写冗长的评测文章。而不满的用户则如激流中的礁石,有着强烈的表达冲动——"我要拯救苍生,莫让他人重蹈覆辙",于是网络空间里到处回荡着他们的声音。
    负面信息天生具有更强的传播基因,这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刻入骨髓的本能。"翻车"内容更容易在流量的河流中激起千层浪,"避坑"比"推荐"更具说服力和传播力。媒体和内容创作者也更青睐负面素材,因为批判总比赞美更能点燃公众的情绪。
    所以,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声音,往往如水中月、镜中花,并非市场的真实写照。
    被遗忘的大多数
    那些默默使用产品的用户,那些觉得"还行"的平和声音,那些没有强烈表达欲望的沉默大多数,他们的观点被淹没在负面声音的汪洋大海中。
    关于小米AI眼镜,你如何看待?是行业新星还是“依托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