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融资格局解析:超100亿资金流向三大梯队
星河频率
作者|向欣
在人形机器人的赛道上,资本下注的速度似乎比技术演进还要快。
虽然在应用上尚未规模化,但谁也不愿意放过那些未来可能成长为「下一个特斯拉」的万亿市值公司。
今年以来,多家企业都获得了单笔高达亿元级的融资,包括银河通用、傅利叶智能、众擎机器人、乐聚机器人、鹿明机器人、帕西尼感知等。融资热度持续攀升。
有人半年融了三轮,一口气拿下数亿资金;也有人刚刚完成首轮融资,仍在寻找技术与资本的稳定锚点。经过三年左右的发展,这一赛道的融资格局初见分化。
据不完全统计,2025 年 1~6 月,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相关的融资事件高达 83 起,披露总额超 69 亿元。
谁是真正被资本追着投的明星项目?是什么决定了资本的选择?
我们系统梳理了人形机器人赛道上 23 家核心企业,统计了这些公司的所有融资历程,并从企业梯队划分、投资方画像到产业新动向,勾勒出这场人形机器人风口背后的资本版图。
头部层:人形机器人四大独角兽
我们选取了 23 家以人形机器人为核心产品、未上市的创业公司,依据亿元级融资轮次、融资进度与速度、单笔峰值、累积金额五大维度进行综合评分,划分出头部、腰部与早期三大梯队。
总体而言,人形机器人企业的融资呈现以下特点:
融资较为早期:多处于 A 轮前后;
融资集中在 2023 年爆发,2024~2025 持续增长;
从 2024 年开始,单笔亿元级融资变得常见;
粗略预估,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融资规模已超 100 亿元。
头部层由宇树科技、银河通用、智元机器人、傅利叶智能四家公司构成,它们均已进入独角兽行列。

头部层企业有三大融资共性。
一是融资次数多,推进程度深,融资阶段领先。
四家企业均已进入 B 轮及以上阶段。融资次数接近或超过 9 轮。头部效应明显,在 23 家企业中,头部层的 4 家企业至少吸纳了 60% 的资金。
二是单笔融资数额巨大,均有超过 5 亿元的单笔融资;融资总额高,均超过 10 亿元。
例如银河通用在近期完成了新一轮高达 11 亿元的融资,宇树在 2024 年 2 月完成了近 10 亿元融资,傅利叶智能在今年 1 月获得了 8 亿元融资,智元机器人在 2023 年也获得过超 6 亿元人民币的融资。
三是投资方数量多、追投意愿强。
宇树科技、银河通用、智元机器人的投资方均超过 30 家。傅利叶智能虽然投资方数量没有其余三家多,但 15 家投资方中有 6 家都参与追投,复投率达到 40%。
这些头部公司的吸金能力,很大程度来自四大核心能力:工程化能力+业务造血+市场流量+创始团队光环。
工程化能力,指企业将原型机快速打造成批量化产品的能力,是人形机器人未来走向真实场景的门槛。宇树、傅利叶、智元均已实现人形机器人的量产交付。
宇树科技 2024 年人形机器人交付量超 1500 台,预计 2025 年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达 4000 台,是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最高的企业;
智元机器人今年初也量产下线了 1000 台通用具身机器人;
傅利叶智能是全球最早完成人形机器人量产交付的玩家,早在 2024 年 9 月就实现交付 100 台,今年预计交付 300 台;
银河通用今年预计量产超 1000 台人形机器人。
自我造血能力,是企业稳定发展的保障。宇树的四足机器狗业务可以支撑其人形机器人研发持续投入,2024 年销量达 2.37 万台,占全球近七成市场份额,王兴兴最近还透露,宇树科技年度营收已超 10 亿元;傅利叶的康复机器人亦为盈利业务,成为人形业务的重要支撑。
流量则能够占领用户心智,帮助打开品牌知名度。宇树借助春晚登台和超高性能展示霸榜社交平台,智元机器人创始人、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作为百万博主自带热度,是公司的流量 IP,强化了品牌认知度。

此外,创始团队的履历背景也是资本重要的加分项。
智元联合创始人邓泰华曾任华为副总裁,具备极强的资源整合与技术管理能力;傅利叶与宇树也由机器人领域长期深耕者创办,技术积淀深厚。
在四家企业中,银河通用是个特例,其核心优势在于大模型研发能力,依靠自研模型实现零样本泛化。
相比其他三家公司都推出了不止一款人形机器人,银河通用目前只有一款轮足式人形机器人,且设计相对稳定,并未公开迭代。
尽管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造血,但银河通用的人形机器人已在北京十余家门店实现部署和常态化运营,对于桌面抓取、货架抓取的工作成功率超过 90%,年内预计在全国百家门店投入使用。

这些头部企业的共同点是,不仅能造出机器人,更能把机器人卖出去,或是让机器人具备替代人类工作的基础能力,才持续获得了资本的肯定。
腰部层及早期层:具备融资爆发力
除头部四强外,腰部层涵盖 13 家企业,如星动纪元、逐际动力、乐聚机器人、众擎机器人等,它们多处于 A 轮阶段,但同样在资本市场吸金颇丰。

腰部企业往往具备「融资爆发力」,即在短时间内完成多轮高额融资。例如鹿明机器人半年完成三轮融资,两轮为亿元级;逐际动力半年融得 5 亿元。乐聚机器人、帕西尼感知等老牌企业累计融资次数已达 6 轮。
团队背景成为腰部企业吸引资本的关键。
一类来自高校科研系统,如星动纪元、松延动力、加速进化等,擅长技术突破;
一类源于产业实战,如乐聚、众擎、魔法原子等,强于产品落地与供应链整合。

两类企业,由于创始团队的属性不同,在产品表现上也出现了差异化。
技术驱动型团队多关注运动控制、仿生结构等底层创新,致力于构建技术壁垒。
产品导向型团队则侧重以实际交付能力、场景适配为核心,面向客户交付可用机器人。
这种差异,本质上是核心驱动力与资源禀赋不同的体现。
高校派依托高校或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适合开展长周期、高投入的技术研发。
产业派则手握供应链、客户渠道和量产经验等资源,能够快速将技术转化为可落地的产品。
如星动纪元的 STAR1 曾在地形复杂的河西走廊完成跑步挑战,潜在速度达 6m/s,超过了马拉松世界冠军的跑步速度;而魔法原子则已将机器人送入追觅工厂产线训练作业,乐聚机器人也已在汽车工厂与展厅实现交付。

乐聚人形机器人在一汽红旗工厂
不过,腰部企业仍在摸索工程化路径,量产普遍停留在百台规模,应用多为测试或验证,距离常态化运行仍有不小差距,自我造血能力较头部层企业稍显逊色。
早期层企业包括数字华夏、零次方机器人、灵御智能等。它们的融资多停留在 A 轮之前,且尚未获得亿元级融资,融资多为千万元级别。

实际上,能够在创业的起步期就获得千万元级别的资金,已经超过科技行业平均水平,只是由于人形机器人光环过盛,头部企业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的融资规模拉高了行业预期,才显得千万元级别的融资不够耀眼。
但这些早期层企业凭借精准的技术卡位(如零次方机器人利用人类视频数据训练)和细分场景深耕(如数字华夏专注于需要与人深度互动的各类场景),正逐步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其发展潜力仍然不可小觑。
投资方画像:风投机构、产业资本为主力
随着行业升温,背后的投资人也愈发多元。23 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吸引了超过 200 家投资机构,涵盖四大类:专业风投机构、产业资本、政府基金、高校/科研机构基金。

专业风投机构如红杉中国、经纬创投、蓝驰创投、IDG 资本等,出手迅速,布局广泛,在各类企业、各类轮次中都有涉及,数量最多,有显著「赛道下注」倾向,为推动「人形机器人热」的中坚力量。
战略及产业投资方的投资目标则更偏向长期协同落地,为「深度绑定型」投资。涉及的产业方非常广泛,包括阿里巴巴、美团、蚂蚁集团、联想、京东、比亚迪、北汽集团、中国移动、吉利汽车等。
部分参与被投的企业会与其背后产业方进行技术共研与场景验证,如被美团投资的银河通用,就与美团战略合作,联手打造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慧药房解决方案。
国家/地方政府基金涉及了北京、上海、深圳、浙江、江苏、湖南、河南、安徽等地。这类基金的特点是政策导向明显,偏好投资本地或重点产业项目。

其中,北京、上海、深圳三地最为活跃,这主要是由于三地都是国家战略落地的核心枢纽,且拥有政策扶持、学术资源、产业链完备等多种优势。
北京设有总规模达 1000 亿元的政府投资资金支持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
上海浦东区也启动百亿级人形机器人基金产业基金;
深圳也设立了多笔资金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总计规模达 600 亿元左右。
高校/科研类基金则偏好投资校友项目或前沿研究团队,在企业早期起到重要孵化作用,像水木清华校友基金便多次投资高校背景团队,包括松延动力、加速进化、灵御智能,其公司创始人均为清华出身。
有不少投资方同时押注了多家企业。其中,英诺天使基金、经纬创投、深创投、商汤国香资本是投资最广的投资方,都投了 4 家企业。银河通用是其中最受青睐的公司。

若统计「最爱追投」的投资方,英诺天使基金、经纬创投、蓝驰创投、深创投频繁出现在多轮融资中,分别投出 9、7、7、6 次。

从这些投资行为可见,赛道型风投倾向于提前卡位;而产业方更关注深度协同的长期红利。
投资风向:从本体转向基础设施
资本的风向正在微妙变化。人形机器人从风口之上进入技术验证期,大量本体企业仍处于工程化爬坡期,落地场景有限,商业回报周期拉长。
与此同时,「是不是一定要做人形」成为业内新争论焦点。
美国风头最盛的人形机器人企业 Figure AI 创始人 Brett Adcock 坚持认为人形机器人是最优解。
他分析,如果针对不同的任务设计不同形态的机器人,会意味着人类可能需要数百万种形态的机器人,但专用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总是有限的,有很多公司未必能够在竞争中活下来,所以「通用」形态的人形机器人才是最终答案。
英伟达 CEO 黄仁勋也认为人形机器人很可能是唯一可行的机器人。他曾表示,世界上只有两种机器人系统可以轻松部署,一个是自动驾驶汽车,另一个是人形机器人。
「AI 教母」李飞飞与他们持相反意见。
她认为机器人的任务需求非常多样广泛,如果仅局限于人形机器人,能源效率会很低下,为了适应不同功能,机器人形态必将呈现多样性,这样才能实现整体效率和生产力的提升。
例如,水下机器人采用鱼形结构更高效,飞行机器人则需适配空气动力学。
但不论争论结果如何,资本已开始从本体向更具技术壁垒和供给稀缺性的「基础设施」厂商转移:灵巧手、关节、传感器等企业在近半年成为融资新宠,越来越多专注具身大模型的公司也进入投资人的视野,补全机器人大脑的短板。
今年以来,灵心巧手、因时机器人、傲意科技等灵巧手专研厂商都获得了近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南京因克斯、Motorevo 等机器人关节模组企业也收获了数千万至亿元的融资。智平方科技、智在无界、千寻智能、自变量机器人等大模型企业的融资也在后来居上。
以前大家在投能动起来的机器人,而到了 2025 年,能做出本体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资本开始寻找能思考、能适应的机器人,以及让它动得更像人、干得更靠谱的一整套生态部件。
资本的下注,正在由「投技术潜力」向「押产业能力」过渡。而对于做本体的人形机器人企业而言,打通从「数据—模型—行动—反馈」的闭环能力变得更为重要。
在这一趋势下,第二波融资高潮的入场券,很可能掌握在那些满足以下三类特征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手中:
具备强集成能力:既能做大脑(大模型与算法),又能做身体(模组化本体、驱控器等)
场景黏性强:在某一场景下跑出 ROI,拥有自我造血能力;
成本与规模控制能力:具备明确的降本路径图,以及批量交付或标准模组出货能力。
人形机器人的资本战役已经打响,但真正的产业胜负场,才刚刚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