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院长:智能制造时代,中国不再缺席!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2015年,国务院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指引下,中国制造业发展正逐渐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乃至“智造强国”迈进。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以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构建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动国内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得益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巨大进步,我国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业领域的发展十分迅猛,极大推动了“中国智造”前进的步伐。
    8月9日,由中国高科技行业门户OFweek维科网主办的“WAIE2019第四届上海国际人工智能展览会暨人工智能产业大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会议期间,南京(大学)智能制造软件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李俊发表了主题为《人工智能应用趋势之变——从制造到智造》的精彩演讲,他表示,在智能化驱动下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主要是以用户需求来驱动,实现以人为本且高效低成本的定制化生产。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中国制造业也将会通过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迈进。同时,由于中国制造业市场规模巨大,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都非常活跃,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南京(大学)智能制造软件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李俊
    演讲开始之初,李俊就感慨道:令人遗憾的是,世界前三次工业革命,中国都缺席了。
    从经济发展来看,在几千年的农业经济时代,中国一直是世界的领头羊。但给世界带来深远影响的前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并没有很好地参与其中,几乎全部缺席。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相信中国在其中会发挥很好的作用。
    从产业机构看,农业是第一产业;然后发展到工业经济,工业是第二产业;再发展下去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现如今很火热的一些软件、电商、物流以及智能制造相关的支持系统都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
    不同角度解读“制造”
    制造是什么?李俊解释说,制造就是把原材料加工转化为成品,制造系统是由一系列包括机器、工具、物料和人员等元素组合而成,通过数据采集、软件控制、设备工具等,把整个制造过程统合起来,实现经营管理、制造执行与控制等产品生产和经营活动。
    他介绍道,制造业价值链位置是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那么,制造的要素可以分为上下游五个方面,即产业上游的需求创新和原材料,中游的关键装备与核心部件、生产过程和生产系统,下游是产品、销售和服务。它们分别由需求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来实现。
    
    他表示,实际上,目前新的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都在不断地在欧美涌现,而作为世界工厂,我国目前主要所处的地位在于生产制造的中部,主要是生产过程与生产系统。而从整个生产制造行业的上下游附加值展现的曲线——笑脸曲线看,生产制造技术越进步,中端附加值越被压制,我国获得的制造业附加值最低。
    
    随着经济发展,尤其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大大提升,生产的物质产品也是极大丰富,人们开始关注制造哲学,从哲学的角度去来理解和定义生产制造。李俊指出,从70年代提出的以质量为本的制造哲学,到90年代开始的流程改善,以及二十一世纪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也就是从生产系统为核心,转到向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为客户创造价值。
    他表示,从制造范式的角度来讲,由于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技术、以及不同的目标,因此可以把生产制造范式划分为多个种类,包括柔性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数字化制造、分布式制造、人工智能制造等等,而这些制造范式分别可以应对不同的制造场景。
    制造理念,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标准化开始到规范化,然后到自动化,再到网络化、信息化。在标准化和规范化阶段,主要是为了生产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的阶段,主要是改善流程、提高生产过程和生产系统的效率;到了智能化定制化阶段,主要的目标是在无忧虑的生产环境下,以低成本的方式快速地满足用户的定制化需求。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