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智能机器人等科技塑造奥运新“视界”


    平昌冬奥会开幕前,本报记者到奥运村采访。在国际区的一家赞助商体验馆,记者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们一起体验了一次“科技版平昌冬奥场馆”:只要坐在椅子上输入简单的个人信息,并戴上手环,就可以通过VR眼镜现场观看到整个平昌冬奥会的全部比赛场地,完全是一次身临其境、高空俯瞰的体验。随后,记者又通过同一套设备,体会了一把高山滑雪的刺激与乐趣。通过这套设备,观众还可以“尝试”单板、双板滑雪等游戏。
    这次体验虽然整体运动量远低于实际滑雪的运动量,但在技巧、方向和平衡的把握上,完全可以起到训练的作用。
    两年前,在里约的奥林匹克公园里,记者也有过一次类似的体验。相比之下,那次的感觉与这一次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显然,除了常见的体育赛事外,历届奥运会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科技展示舞台,渗透到场馆内外的科技元素成了这里的一大亮点。
    每天早晨,当记者们去媒体餐厅吃饭时,首先遇到的是在门口迎接大家的机器人,它不仅会向记者们发出问候,告诉大家今天的比赛和天气等信息,同时还会拍照,并将照片显示在身后的大屏幕电视上,还可以记录下记者参与、观看冬奥会的状态,拍完照后输入邮箱地址,就可以将照片发送到邮箱中。
    能和智能机器人直接对话的不仅是采访冬奥会的记者,在江陵市奥林匹克公园的四座冰上运动馆里,前来观看比赛的观众都可以近距离与它们“接触”。
    在火车站、公交枢纽、比赛场馆等地点,还有用于指路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精通5种语言,外国人也可以轻松使用。据介绍,冬奥会还推出了可以提供韩文等8种语言之间互译服务的人工智能翻译应用,不仅可以识别用户的声音,还可以识别照片中的文字,自动进行翻译。平昌通过高科技服务大大降低了对志愿者的依赖度。
    其实,机器人出现在奥运会赛场,只是“科技改变奥运”的一个小小缩影。早在几年前,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就提出,希望在以后的奥运会上,通过数字化和“云化”降低奥运会重复建设的成本,而“年青一代的参与”和“提升奥运组织效率”也是奥委会最关心的两个议题。巴赫曾告诉记者:“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即使是小国家的运动员也可以根据科学数据进行训练。帮助各国运动员在平等环境下展开竞技,这也是奥运会的基本精神。观众从前只能被动观赛,未来却可以得到更多定制化享受。通过科技,每一届奥运会积累的经验都可以被传承、学习。”
    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参与到奥运的建设中来。赞助方和合作伙伴的构成也从原来的快速消费品为主导,变得更加多元。奥运会顶级合作伙伴中出现了阿里巴巴、英特尔、松下、三星、Visa等科技公司的身影。赞助方式也从原来单纯的品牌曝光,逐渐渗透到赛场的各个角落。
    奥林匹克公园里的5G-ICT展区,每天都能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不等展示馆开门,门口总是早早就排起了长队。在这里,观众可以体验到新的赛事交互方式,通过互动视频系统,观众可以从不同视角观看同一场比赛,设备里的赛事是和场内实时同步的;在另一块平板上,展示的是所有滑雪场的摄像头位置和不同运动员的信息。点击喜欢的运动员,就可以看到他目前比赛的地点和实时的现场状况。对用户来讲,方便时刻追踪自己喜欢的运动员。
    在英特尔公司的展示馆里,观众可以对开幕式转播的幕后高科技进行近距离体验,亲眼看到1000多架无人机点亮平昌冬季奥运会开幕仪式的夜空——这个数字还创下了同时放飞无人机数量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据介绍,这款在奥运会赛场首次亮相的Shooting Star无人机是专为娱乐体验而设计的一款无人飞行器(UAV),配备了LED灯,能够为动画图案创造无数的颜色组合并轻松编程。这组无人机只需由一名“飞手”来控制。
    在江陵冰上中心的对面,首次成为国际奥委会顶级合作伙伴的中国公司阿里巴巴也设置了一个展区,来展示阿里对未来奥运的设想。
    
    
    1  2  下一页>